今天有幸借公司平台,听了《樊登读书》的老师现场授课。

墙.jpg

我对樊登一直是不怎么感冒的,不是说不好,而是这个平台的逻辑是满足自己不看书,通过看别人的总结来获取书中的知识。想法是很好的,也确实能满足很多人的精神焦虑。可我不认可这样的行为,因为本质上,这个过程并不是吸收书中原本表达的知识和观点,只是借了一个中间人的理解之后,进行了深加工再转达,这个过程对于中间人的要求就太高了。我认为并没有多少人能做到或者说做好这样的工作。

这次课程是云南的老师讲的,书的名字是《拆掉思维里的墙》。不得不说现在看到这样的书名字,我已经不想去翻看书的内容了,不是完全没有价值,而是我觉得有价值的不多。
果然,一个半小时的课程结束下来,真正的收获在我看来就是回温了几个以前看过的心灵鸡汤小故事还比较有乐趣。

我尝试分解这一次课程听到的东西。

讲课过程中充满了软推广。在论述自己观点或者书中观点的时候,老师会强化某个观点的价值,然后告诉你理解这个观点最好再去看一本书(实际上就是听樊登读书上的某本书)。这个行为很高明,整体看来是让你进一步提升理论价值的东西,实际上却达到了你依赖樊登读书这个 APP 的目的,很有意思。

老师提到了一个我觉得有道理,但是我不认为他说的是对的东西,就是做事情的节奏。从讲课开始,老师一直在强调自己的节奏。他看一本书,解析书中的精华,做成 PPT 课件,一般只需要十几个小时。老师强调了自己能做到这么高效,是因为长期形成的做事的节奏和能力。我可以理解其他的部分,但是对于中间花几个小时能看懂并提炼书中的精华这个能力,我不认为是对的。

一本好的书籍,绝对不是泛泛而读可以体会的,我相信很多真正优秀的作者,书里的每一段,甚至于每一个文字,都是精心设计的。这样的书,你用一个类似于看网文小说的速度看完,并说自己提炼了书中的所有精华,然后还可以传送给我,帮我升华自己,我是不接受的。且不说这样的好书,往往需要慢读,还需要反复的读,像品茶一样,慢慢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妙,就算是一般的鸡汤书籍,如果没点新的特色,也只能沦为学生写作文需要积累的课间素材而已。

这也是樊登读书我觉得并没有那么有趣的地方,喝茶和喝奶茶,已经不是一个东西了,不去论证谁优的问题,但是绝对不可能弥补读书带来的匮缺。

课程里讲述的这本书,也许在十年之前,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因为这本书在教人思考,教人跳出框架。确实和讲课老师说的一样,是一本半鸡汤半有用的书籍。

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提到世界是没有公平的,公平是说给弱者听的。优秀的人,都是不讲公平,而是去跳出内卷的圈子,然后告诉我们他自己每天 4 点 45 起床。从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各方面,我承认老师都是吊打我的,他绝对是个优秀的人,对于社会他也是精英人群。但是强调起床的时间问题,难道不是正在引导内卷吗?

后面老师也提到自己现在 50 岁了,后面想讲到 80 岁,并不打算 65 岁退休。如果说这件事正好是老师的乐趣,愿意用一生在这里面体会到愉快,那我是非常佩服的。可是现在说 30 年后的事情,我又能尝到浓浓的内卷味道。

授课的时候,讲了一个巴菲特的故事。巴菲特结婚的时候,结婚的钱没有选择买房子,而是选择了投资。后来钱滚钱,成了世界上最有钱的几个人之一。这是众所周知的故事,但是也是个例,几十亿之一的个例,这种个例,运气好都不足以概括,还有极强的个人能力和社会背景加持,真的完全没有参考的价值和思考的意义。

如果你想发财,你买彩票的行为都远比看书成为巴菲特要实际的多。

授课过程中,提到一个词:心智模式。其实也不是什么深层次的东西,理解下来其实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认知和思考能力之和。这样的内容,愿意去理解的人,其实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了。即便是现在网络流行的原生家庭论,我认为层次上都高于这样的见解。

樊登.jpg

不去思考焦虑的事情,我本人是喜欢做一些提升自己的操作的,虽然经常性会宕机。不管怎么说,还是感谢公司和樊登的老师带来的这一次体验,收获虽少,但是依然有价值。

文章目录